张敬伟:IMF把脉全球经济,改革才是动力
7月23日-24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成都举行。
离9月份的杭州G20峰会越来越近,本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相当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经济进入下半年,但是全球经济的好愿景并未到来。英国脱欧的负面影响虽然可控,但还是让全球市场惊慌失措了一回。现在,很难说全球经济已经摆脱了英国脱欧的副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日再次下调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IMF在当天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中预测,今明两年世界经济预计分别增长3.1%和3.4%,较该机构4月份的预测值均下调0.1个百分点。下调原因主要是英国“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将导致市场信心和投资受损,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下行风险。
IMF似乎很悲观,但是很客观。全球市场的风险要素不仅来自欧洲的英国脱欧和喧嚣的恐怖主义,还有美联储加息预期的调整。年内加息从4-5次调整为2次,年内首次加息的时间表也从7月继续推迟,美联储的谨慎加息在全球市场看来变成了说话不算数的权谋游戏。这一方面意味着美国经济复苏力度的不足,也说明美国市场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
全球市场走向何方?如何给全球市场开出有效药方?本次会议上,IMF副总裁利普顿认为,"必须结合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增长目标。"
货币政策承压过重,宽松的货币政策虽是主流,但却被滥用。从美国危机时代的量化宽松开始,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被日本和欧洲用到极致。两大经济体的负利率政策其实并未预期效果。在日本,消费税改革再次推迟,意味着"安倍经济学"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在欧洲,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备受各成员国质疑,带来的市场效果为被英国脱欧和连续的恐怖袭击给冲淡了。
受制于美联储加息预期的不确定性和英国脱欧的影响,全球汇市呈现出紊乱迹象。譬如人民币的贬值趋势--人民币汇率一路跌至6.7水平。来自外部市场的风险要素,也使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开始谨慎。事实上,美联储年内也失去了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动力,不得不因为外部市场的压力而陷入观望。
不期然的市场风险要素打乱了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节奏,下半年还面临着美国大选的影响。如果反全球化的共和党人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如何调整更难预料。按照特朗普之前的表态,他甚至要拿掉美联储主席耶伦的饭碗。
所以,全球货币政策走向,宽松也许是方向,但再也不能迷信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谓货币、财政双宽松的"直升机撒钱"刺激经济的方式更是饮鸩止渴之举。
因而,笔者以为年内各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还是以稳健为主。在剩下的几个月内,主要是消化掉来英国脱欧、美国大选和恐怖滋扰等等非市场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然后再考虑适合本国市场的货币政策选项。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市场要想真的走出危机周期,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结构改革依然要进行到底。但是经OECD和IMF的评估,至今只有一半的结构性改革承诺得到落实,这直至2018年预计将给总体G20国家带来0.8%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堪称全球范本,从而得到IMF的认可。该机构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测上调了0.1个百分点,至6.6%;2017年则为6。2%。IMF给出的理由是中国的产业机构、需求结构和区域结构都在发生良性改变。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曾让全球市场感到不安,市场笼罩一片"中国经济不行了"的哀鸣。但是,经过中国政府的调结构改革和稳增长举措的辩证平衡,尤其是今年中国启动"三降一去一补"的供给侧改革,政策面直击中国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常态属于"L型"。这反而缓释了全球市场对中国的焦虑感。
关键是,中国政府在处理股市、汇市危机和楼市因城施策方面,也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和有信心的中国政府。中国经济上半年维持6。7%的经济增长率,让全球市场相信中国经济新常态不是中国政府掩盖经济下滑的理由,而是为了系统化改革而使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全球市场要走出危机阴霾,各国应该一起努力,抱团取暖,才能真正走出危机颓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