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如何化解房地产泡沫——用集体土地推“一镇一品”
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回想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其实最具有活力了的不是国企,而是农村的集体企业,是他们极大了丰富了社会供给,进而激发了城市的市场化改革开放市场活力。而如今,中国的大城市已经人满为患,房价高企。脱虚向实的政策,导致股票市场不景气,但是资本是逐利的,也没有去进入产能过剩,创新乏力,劳动力高企的实业,反而大量涌向房产,一时间深圳房价一年翻了一倍。一二线城市房价地价警报四起,刚需们又开始一轮焦躁的奔走,很多人已经不太相信房价周期论了。
政府的货币政策目前是一种纠结的状态:试图堵住房价上涨的裂口,又惧怕下跌会让经济崩溃,于是不停的供应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那中国的房地产这个巨大的地雷如何排雷呢?其实任何东西都应该在供需的角度。
在美国,城市化进度已然很不错,农民比例也低至极限,可是美国很多大型的跨国公司却热衷于去小镇办公,员工都集中在一个小镇,小镇的原住民都会围绕这个大型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总部在奥马哈,一个非常小的村镇。而从我们国家的情况看,由于缺乏人才,农村集体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已经彻底的衰落。小城市的企业一般都在往大城市迁移。地方政府虽然当裤子给补贴,还是留不住那些想走的企业。所以,中国大城市房地产涨价的基础,就是人口大迁移,大量的人口从各地集中到大城市,所以房产泡沫并不是因为什么观念,而是人口急剧增长的城市必然有大量的居住需求,而且在村镇的房产并不会影响其在城市扎根的需求,想想除夕的北京,空荡荡的环线,没人唱五环之歌,如果北京一直是这个情况,拥堵和高房价都不会有。
很多人给房价找了涨的理由,有人抱怨丈母娘,有人说是政府土地财政,有人说这是城镇化的必然,有人说是限购限贷,其实这些都是原因,但核心还是人口因素,因为房产泡沫在小城市其实正在退潮,而大城市却在相反的方向行进,不可否认房价受周期的影响,但是一二线城市已经十年没有出现周期性的下跌,所以人口起到了推动作用。
那解决房产泡沫的真实路径在哪里,其实很简单,房价的死敌是政府资源的分散,美国行政中心在华盛顿,而少有企业去,那就是因为美国的企业没什么事需要去白宫办理,所以超级城市都是自然聚集的结果,而中国的企业审批都集中在大城市,本来小城市还有一些小的税收优惠,可是营改增之后地方政府的这个漏洞也补上了,所以企业还是会进一步进入大城市,进一步拉高大城市的房价。
那房价会不会泡沫破裂,我认为这个世界还是没有不破裂的泡沫,那如何让泡沫风险适度释放达到软着陆呢?在我看来北京市政府部门外迁是个合理的政策,只是迁的还是比较近,去近郊只让北京城扩大了一点,该有的问题还是会有,而且距离增加也会增加交通成本和办事成本,所以最佳的方法还是让政府的事情少下来,当然不敢说让公务员减下来,这毕竟关乎很多人的饭碗,但是审批可不可以全部向网络倾斜,现在都可以刷脸支付了,为什么还要人到现场办理各种事情,甚至打官司,那些民事纠纷,亦可以用这些技术,当然最佳的是没有需要去政府部门跑的事情,办不出了也不需要拉下脸去求爷爷告奶奶,另一方面,你办事少了也不能保证企业回到空旷地域,那就需要中央再一次释放税权,对于那些人口稀少的地方,让其支配一些税收优惠和政策优惠。
进入老龄化之后,日本的房地产崩溃的相当严重,之后大城市的房价长期维持在一个中等水平,由于日本城市人口比例超过了95%,老龄化也提供不了更多人口支持,所以城市出现了人口瓶颈,中国最终也会如此,只是城市化程度在50%这个统计数据是有问题的,不同于别国中国有一些无法城市化的地域和人口,地域广袤需求也比较多样,所以未来进入城市的人口预估在5000万左右,而不是数亿的乐观预估。而房价将是一件地域性商品。东京房价仍然要5万人民币左右一平,而当年最疯狂的时候据说要33万人民币左右(未证实数据)。希望中国房产不要经历如此大的波折。
从奥马哈小镇到杭州的基金小镇,或许,盘活农村的集体土地,允许一些公司,用集体土地做创业小镇,推广一镇一品,差异化的设置不同类别的创新企业,打破城乡土地界限,允许创新企业,创业者落户农村,或许是解决大城市的房产泡沫,让企业重新回归实业的一种方法。毕竟,中国的从村村镇土地资产规模50几万亿还是有的,打破土地制度和行政体制的制约,激活这么大的市场,才能激发更多的需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