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喜是忧?
纵览今日之中国劳动力市场,亦喜亦忧。所喜者,尽管经济增长速度比前些年有所下滑,但劳动力市场就业状况在整体上没有明显恶化,预期也不差,有力地支撑了居民收入、消费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所忧者,社会上片面追逐物质报酬之风盛行,但收入增速下滑、新增就业机会中中小企业多而大型企业少可能造成劳动者期望落差,进而损害劳动热情,从而损害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任何人只要对比日本战后第一代“企业战士”与90年代后“新新人类”的干劲,就不难理解这两个时期日本经济增长实绩天渊之别的根源。
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多年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明显低于除日本之外的其它所有主要大国。
2015年底,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05%,相比之下,同期发达大国中经济状况最好的美国失业率是5.3%,加拿大是6.9%,澳大利亚是6.1%,英国是5.4%,德国是6.0%,法国是10.4%,意大利是11.9%,……西班牙是22.1%。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04%的低水平;整个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17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的71.7%(人社部调查数据),全国大城市调查失业率基本上稳定在5.2%左右,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在5%左右(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7月15日记者招待会公布数据)。
进一步前瞻劳动力市场走势,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报告》,从其CIER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的变动来看,我国劳动力市场整体就业形势摆脱了一度的下滑,从2016 年第一季度的1.71上升到了2016 年第二季度的1.93,亦即平均每个求职申请有1.93个岗位需求,整个第二季度智联招聘全站在线招聘需求同比增长21%,表明劳动力市场未来一段时间形势总体良好。
正由于劳动力市场就业状况总体不错,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得以同比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进而支持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进而支持了整个上半年GDP增速保持在6.7%的较好水平,且未来前瞻在主要经济体中相对乐观。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份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更新中,全世界2016、2017年实际GDP增长率预测值均比4月号《世界经济展望》预测值下调0.1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整体增长率预测值分别下调0.1、0.2个百分点,新兴市场经济体整体增长率预测值不变,近两年大吹大擂的印度增长率预测值分别下调0.1、0.1个百分点,中国2016年增长率预测值反而上调了0.1个百分点,2017年增长率预测值不变。
然而,在劳动力需求总量稳定的同时,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行业就业形势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以至于第二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报告》中CIER指数最大行业(互联网/ 电子商务)为最小行业(能源/ 矿产/ 采掘/ 冶炼)的近47 倍。
由于这一产业形势变化,加之创业热潮影响,以及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措施,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互联网+”小微企业专项行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产业集群发展能力提升工程等6 大工程与专项行动,新增就业需求中中小企业占比较高,大型企业仅占2016 年第二季度招聘需求总量的5%,许多员工万人以上传统大型企业都在持续压缩用工需求,其中通信/电信、金融、耐用消费品(服饰/ 纺织/ 皮革/ 家具/ 家电)行业大企业招聘需求分别下滑18%、13% 和19%。就连规模效益突出的金融行业,其招聘需求也主要集中在中型企业,100—499 人规模企业的在线职位数同比增幅达到了48%。
此前30余年,中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连续快速增长,1978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15元,2008年已达29229元。1999—2008年,全国职工实际工资指数(上年=100)年年都达到两位数,换言之,在这段时间里,全国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每年增幅都达到了两位数。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来看,2005—2014年,工资指数(上年=100)年年都高于110,2007、2011两年高于120,2013年更高达131.2。同一时期,其它经济体工资增幅很难与之相比。但由于上述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货币工资增幅将趋向减缓。
在实践中,今年绝大多数省份都推迟发布往年通常在上半年发表的企业工资指导线(“工资指导线”),截至7月20日,只有天津、北京、山东、山西、内蒙古等五省市发布了2016年工资指导线,并且多是下调基准线,换言之,就是降低工资增幅指导线。
本来,这些年里我国社会片面追逐物质报酬之风已经上升很多,在今年的洪灾中,湖北应城某机关干部描述群众参加湖区抢险时也要求先给钱,表明这种风气在不少地方已经开始突破理性和人格的底线。同时,持续多年近乎充分就业,平均货币工资连年快速上涨,劳动者预期上升,……所有这一切不仅催生了创业热潮,也正在制造日益增多的自愿失业,不少劳动者宁可暂时失业也不愿“屈就”低于自己期望的工作岗位,或是暂时停止工作而去寻求休闲、旅游一段时间,从而加剧劳动力市场上的供不应求。1996年起,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才自1983年以来第一次突破3%,2002年第一次突破4%,现在连续十年保持在超过4%的水平,其中一部分应当归因于自愿失业增多。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总体思路中包括“社会政策要托底”一条,本来就完全有可能进一步激励自愿失业现象蔓延;新增就业机会结构变化、工资增幅下调还可能给自愿失业现象火上浇油,因为当前新增就业岗位绝大多数来自中小企业、乃至小微企业,而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择业意向过度偏重大企业、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在各大经济区中,东北居民这种心态尤为突出,而东北的产业结构恰恰决定了当地经济当前和未来数年要经历深刻的阵痛,大企业集中的当地传统产业要经历较大幅度的“减法”,倘若太多劳动者株守日趋萎缩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又发展不起来,那东北经济就真的要长久沉沦了。鉴于今年第二季度东北在线招聘职位数仅占全国总量的5%,同比增幅(14%)也是全国各大经济区最低(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报告》),上述风险是现实存在的。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其可贵之处在于劳动和创造的热情。中国能够成功翻身跃居世界第一大工业国,而其它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未能实现工业化梦想,关键在于中国国民普遍具有其它国家国民所不及的勤奋、自我奋斗精神;近代东北能够从塞外荒野一跃成为中国最早工业基地之一,靠的也是“闯关东”的干劲和冒险精神。这样的精神倘若衰退,那对中国经济社会意味着什么?
页:
[1]